1.调养身体,提升人体抗病能力
调摄精神:精神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。忽然强烈的精神刺激,或反复的、持续的刺激,可以使人体气机紊乱,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,而在疾病的过程中,情志变动又能使疾病恶化。因此,调养精神就成为养生的第一要务了。
中医摄生十分看重精神调养,需要大家做到“恬淡虚无”。“恬”是安静:“淡”是愉快:“虚”是虚怀若谷,虚己以待物:“无”足没妄想和贪求,即具备较为高尚的情操,无私寡欲,情舒畅,精神愉快,则人体的气机调畅,气血和平,正气旺盛,就能降低疾病的发生。
训练身体:“生命在于运动”。人体通过运动,可使气机调畅,气血流通,关节疏利,增强体质,提升抗病力。不仅能够降低疾病的发生,促进健康长寿,而且对某些慢性病也有肯定的治疗用途。
生活起居应有规律,要作到:
①饮食有节:中医摄生学需要大家饮食要有节制,不可过饱或过饥,不然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”。除此之外,饮食五味不可偏嗜,并应控制肥甘厚味的摄人,以免伤人。
②起居有常:起居有常是指起居要有肯定的规律。中医很看重起居作息的规律性,并需要大家要适应四时时令的变化,安排适合的作息时间,以达到预防疾病,增进健康和长寿的目的。除此之外,养生还应该注意劳逸结合,适合的体力劳动,可以使气血流通,促进身体健康。不然,过劳以耗伤气血,过逸又可使气血阻滞,而发生各种疾病。
③适应自然规律: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,势必影响人体,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。只有学会其规律,适应其变化,才能防止邪气的侵害,降低疾病的发生,中医学提出了“法于阴阳”、“和于术数”等摄生原则,以适应自然规律,保障人的健康。“法于阴阳”的“法”,即效法之意。“阴阳”,指自然界变化的规律。“和于术数”的“和”,为调和、协调之意。“术数,塑身养性之法”。即遵循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而采取适合的摄生办法:假如不可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,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,甚至危及生命。
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:《素问·刺法论》中有:“小金丹……服十粒,无疫干也”的记载,可见国内非常早就已开始用药物预防疾病了。国内在16世纪就创造了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,是人工免疫的先驱,为后世预防接种免疫学的进步开辟了道路。近年来伴随中医药的进步,试用中药预防多种疾病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成效。如板蓝根、大青叶预防流感、腮腺炎,马齿苋预防菌痢等,都是方便易行,用之好办法。
2.预防病邪的侵袭
病邪是致使疾病发生的要紧条件,故未病先防除去增强体质,提升正气的抗邪能力外,还应该注意预防病邪的侵害。应讲究卫生,预防环境、水源和食物污染,对六*、疫疠等应避其毒气。至于外伤和虫、兽伤,则要在平时生活和劳动中,留神防范。